小一班课题计划:《小型座谈会——畅谈家园互动促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2015.3)

2017/3/22 7:15:43

小型座谈会——畅谈家园互动促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

无锡市贝尔实验幼儿园 小一班 张微微

一、指导思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自理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够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它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尤其要抓住3---4岁这个关键期,针对该年龄段幼儿特点与自理能力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在园的一日生活,和家园合作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每天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却忽略了一个跟孩子息息相关的问题——“自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题中新的家园沟通形式:“小型座谈会”的实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本阶段研究目标:

1、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各类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课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把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与我们的课程体系下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与主题中的各个活动互相联系,与主题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整合。

3、以“小型座谈会”作为家园共育的一种很好的家园沟通形式,对怎样确定座谈会的话题?怎样让家长了解座谈会的中心话题?在座谈会的前期,教师如何做准备?在过程中怎么组织?等话题展开了研讨,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4、开展观摩《今天我当家》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现场,吸取成功之处,诊治薄弱或问题环节。探索新颖的教育形式,方法和评价手段。关注幼儿生活,积极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5、进一步熟悉《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聆听一线老师在生活中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经验,分享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服务能力的支持策略,为幼儿创造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课题研究时间:

2015年3月——2015年7月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或面谈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自我服务的表现和情况。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行为习惯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形成相应的策略库,再实践、再总结。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自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5、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

六、本年龄段主要研究内容:创新家园互动方式——家长小型座谈会

1、确立座谈会话题

一般来说,座谈会的话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或幼儿发展情况等方面来定。也可以提前向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家长最想了解的问题,并选取其中较有集体讨论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题。具体为:

(1)家长共同困惑的育儿问题。当某位家长或某几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问题比较担忧,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解决时,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育儿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家长到小型座谈会上进行经验介绍,让小型座谈会真正成为家长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平台。

(2)本年龄段应该引领的问题。各个年龄阶段的家长都有一些共同担忧的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引领。因此。教师在幼儿的每一阶段都应该围绕家长担心的一些问题召开座谈会。起到解惑和引领的作用。如同伴交往问题、挑食问题等。

(3)即时生成的问题。平时留意孩子在园的表现及家长谈话时出现的问题,把孩子的问题和家长的问题进行分类删选,针对孩子或家长集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组织专题座谈会。

(4)连续跟踪的专题。幼儿园组织大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部分家长召开小型的座谈会,了解、反馈这项活动到底怎么样。

(5)向家长征集的问题。当教师不确定座谈会的话题时,可以在开学初或召开座谈会前,用征集话题和征集参与座谈人员的方式,来获得家长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为此专门设计的问卷,也可以以网络、短信的方式,向家长征集。由于是针对他们的需求,家长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很多个性化的话题。教师可以将家长们的话题进行分析,相对归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或共性的问题,作为座谈的话题。

(6)定期的家长经验分享。当代家长非常注重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积累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他们做主角来介绍个人的育儿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育儿过程中的心得。对于其他家长来说,经验鲜活,方法具体,易于移植。

(7)培训式的座谈会。班级中常常会有一些家长对于教育孩子某一方面上缺乏经验,此时就可以采取一种培训式的座谈会。

2、做好召开座谈会的准备工作

(1)按照问题的类型选择不同需要的家长来参加活动。在一次座谈会中,选择的家长要是不同类型、不同观念、不同学历水平层次的,孩子在园的发展也处于不同水平阶段……因为不同层次的人员在一起讨论同一个话题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共享。

(2)重视日常对家长性格和各个方面信息的收集。教师在平日家长来接送孩子时、家访或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时、家长开放日时注意观察每位家长的行为表现。孩子入园前的登记表、平日里家长填写的问卷等都可以成为教师了解家长的信息来源。

(3)要围绕话题专门收集有效信息。①孩子信息的收集。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在园的表现,并且要定时或连续地观察,并进行照相、摄像或文字记录,然后对此记录进行分析,对于不能解释的问题可以请教专家或对此有所研究的同伴。②话题内容的信息收集。关于此话题的内容要广泛地收集和了解,储备关于此话题的观点和策略,以备与家长谈话中能够更好地互动。③家长信息的收集。了解家长的性格和观点是怎样的,同时,要注意家长是否是同单位的,有否忌讳的。

(4)早发信息。事先将座谈的主题告知家长,这样可以让家长们准备得更加充分。

(5)人数的控制。人数的限制是保证每位参与的家长都有发言的机会。

3、掌握组织座谈会的技巧

年轻教师不仅对于话题的确定感到比较困难。在过程中对于家长生成的话题更感到难于驾驭。为了避免此种困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教师开始的说明和交代很重要。一次围绕一个话题才可以深入。教师在开始时,需简明扼要地交待话题,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座谈会在开始时就聚焦在中心话题上。

(2)过程中的聚焦和结束时的总结很重要。教师在全程都要起到聚焦主题的作用。如果有家长转移到其他话题时,可以及时进入:“××家长,我们可以下次再座谈此话题!”家长虽然围绕中心话题区交流,但也难免内容零散杂乱,就需要教师从中给予一些提炼和概括,尤其是那些教师认可的相对正确的观点,需要提纲挈领地总结一下,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也表明教师的态度,帮助大家获得一些聚焦的认识。对于一些有异议的观点,教师也可提出。引发大家讨论和质疑,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也是帮助大家达成一些认识。对于个别对幼儿园、班级、老师工作有质疑的家长,可及时在此利用家长的资源,借“家长之口”,利用家长之间的交谈,以及老师的说明,帮助家长了解事实并理解我们的做法。

(3)教师要树立自信。在交流中,教师一定要树立自信,用专业知识和幼儿情况的反馈说服家长,给予家长合适的教育策略,让家长感受到与教师交流是会有收获的。教师如果能力有限,不会概括、提炼时。可以将讨论的话题进行罗列,突出重点或重复他人的观点。切忌在说话的时候,让家长感到教师的自信心不足。

七、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内容

活动形式

负责人

3月份

“幼儿个性培养”家长讲座

讲座

张微微

小型座谈会

交流、讨论

翟传强

4月份

亲子制作体育玩具

合作、分享

张微微

小型座谈会

交流、讨论

翟传强

5月份

结合《指南》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沙龙

张微微

小型座谈会

交流、讨论

翟传强

6月份

开展观摩《今天我当家》自理能力大比拼的活动现场

观摩、研讨

张微微

小型座谈会

讲座

翟传强

7月份

归纳梳理《家园互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实施情况,形成阶段小结。

总结、学习

张微微


来源:无锡市贝尔实验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0-07-03 17:26:09
首页      小一班课题计划:《小型座谈会——畅谈家园互动促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2015.3)

栏目导航